近些年的電影、電視和網路上,關於大唐名臣狄仁傑的影視作品井噴一樣出現,從梁冠華、劉德華到趙又廷,狄仁傑的形象從胖的、瘦的、帥的到雅痞的不一而足,不過他們都有同樣一個人設:神探!
話說回來,其實神探好像從來都不是用來形容我國古人尤其是名人的辭彙,這個神探名號更多的是舶來品,是從福爾摩斯那裡移植過來的。事實上在我國歷代正史中狄仁傑從來都不是以神探形象出現的,他在正史中更多的面貌是一位聰明的政治家。
那筆者就帶著大家看看,這位名垂青史的大唐政治家是怎麼一步步變成西方范兒的神探的。
一、 仕途中的偶露崢嶸
狄仁傑一生活了七十來歲,這在古代算是高壽。他真正走上政治舞台中央時已經六十歲了。從他第一次擔任宰相起一直到逝世,雖然中間也有兇險,狄仁傑一直扮演的是武則天身邊的左膀右臂角色,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在他死後,武則天發出了「朝堂空也」的悲嘆。在讓皇位回歸李唐的過程中狄仁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他力主召回李顯立為太子,挫敗了武承嗣的陰謀。此外,他極力推薦擔任宰相的張柬之正是發動神龍政變的主導人物。
狄仁傑的政治生涯雖高光時刻不長但可謂相當精彩,但對於神探的名號來說,在他最高光的這十年里,似乎他根本沒有什麼破案的時間和機會。
而在狄仁傑六十歲之前的仕途中,他的職位一直處於活躍的狀態,當過地方法曹,做過刺史等官位,其中有一個官位對他的神探之名非常重要,那就是大理寺寺丞,這個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了。
大理寺寺丞是幹嘛的呢?別看帶個丞字,其實只是個很小的官職,在六品上下,相比之下鄧超飾演的角色裴東來是大理寺少卿,馮紹峰飾演的角色尉遲真金是大理寺卿,其職位遠在大理寺寺丞之上。
大理寺不是廟,它其實類似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換句話說這個部門主要工作是審案子而不是查案子,而大理寺寺丞負責的工作則是複審。
史書記載,狄仁傑在當大理寺寺丞時一年之內判了一萬七千件案子,所有案子無一喊冤的,很多人據此認為這是他神探名號的來源之一。事實上,這中間水分大了去了。
首先說大理寺寺丞並不是只有一個,而是同時有好幾個,複審的案子是需要所有寺丞畫押的。好吧,姑且就算狄仁傑一個人說的算,一萬七千件案子一年判完,一天不休也要每天判四十多件,算他一天上班十二個小時,一個小時不吃不喝也要判四個案子。這中間別說查案子了,估計連原告被告都看不見,直接對著資料下筆寫判詞,其書寫速度也應該堪比打字員的水平才夠,可見中間的水分。
從歷史記載上看,狄仁傑應該有幾個特點,一是聰明,二是正直,三是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善於舉一反三。比如他勸諫唐高宗不要殺權善才等兩位大將時,他就直接引用西漢故事來進行反證,藉此說服了唐高宗。
因此狄仁傑所謂的一年判一萬多個案子,更多的是僅憑個人能力對案卷進行快速分析和判斷,而我國古代絕大多數案子根本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大多數難判的案子不在查證困難而在難以堅守公平二字。像《楊乃武和小白菜》一樣,案情很簡單,但公平很難。只要有一顆公正的心大多數案子其實很好判。因此
從正史記載來看,狄仁傑以他的聰明、推理和公平正直在老百姓那裡贏得了聲譽,他也被後世譽為清官。注意,不論是包拯、海瑞還是施世綸,再加上狄仁傑,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為官清正不畏強權,這樣的特點決定了民間老百姓會將他們的名字流芳百世。
二、 清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
在晚清時,社會上出現了一本未署名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中間描寫的主要是狄仁傑破案的過程。小說前半部主要是民間破案,而後半部則主要是宮闈秘案。
該書和其他公案小說如《包公案》《施公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該書的寫法和類型類似其他公案小說,不同之處在於該本書中對於公案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裝神弄鬼託夢破案等迷信描寫用的不多,案子告破更多的還是依靠狄仁傑對細節的發掘和對案情的推理,當然書中也有一些大刑伺候靠嚴刑拷打拿到證據的橋段。
《武則天四大奇案》還有一個問題,本書似乎是拼湊而成,前半部和後半部不像是同一個人所寫,後半部的作者更像是拿狄仁傑破宮闈秘案去諷刺當時的女性統治者慈禧太后。
不管怎麼說,《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問世開啟了狄仁傑形象轉換的歷程,從這個時候起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逐漸變成了青天大老爺,但距離神探還有一些距離。
三、 荷蘭人寫成的《大唐狄公案》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荷蘭流亡政府駐重慶使館一秘荷蘭人羅伯特漢斯古利克讀到了《武則天四大奇案》。這個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他的中文名字叫高羅佩,從小熱愛中文的他還是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外孫女婿。
高羅佩發現《武則天四大奇案》這書和其他神神鬼鬼的公案小說有所不同,擁有深厚中文功底的他將這本書的前半部進行了翻譯,他將譯本拿到西方出版的同時自己又寫了一本英文版的《銅鐘案》。
高羅佩的小說在中國沒有受到重視,但在西方他的小說卻廣受歡迎,在出版商的催促下高羅佩一口氣寫了二十多本以狄仁傑為主角的偵探小說,最後彙集成一部130萬字的小說《大唐狄公案》。
高羅佩筆下的狄仁傑已經和中國傳統公案小說里的狄仁傑完全不同,在高羅佩的書里,狄仁傑幾乎不會有託夢和神鬼幫助之類的外掛,也不太喜歡嚴刑拷打,他主要還是靠細緻的偵查和高超的推理破案。這其實已經是一部完全西方化的偵探小說了,於是狄仁傑這個名字在西方几乎幾乎等同於另外一個神探福爾摩斯,因此狄仁傑也被稱之為「中國福爾摩斯」。
如果說清朝《武則天四大奇案》里的狄仁傑是民間藝術創作的中國傳統青天大老爺,那麼等到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問世,狄仁傑的形象已經開始變成西方范兒的神探了。
四、 電視劇和電影的推波助瀾和固化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開始,在影視劇和網劇中出現狄仁傑形象的作品有幾十部之多,這中間也有一個規律,那就是當影視劇名字里沒有出現狄仁傑三個字時,這部劇里的狄仁傑形象大概率是一位政治家,也基本上符合正史上的形象。比如《武則天》《上官婉兒》等電視劇就是如此。
當影視作品名字中出現狄仁傑三個字時,那此作品中狄仁傑的形象大概率就是一位神探。比如《狄仁傑斷案傳奇》等。
第一部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的神探狄仁傑電視劇是山西太原電視台拍攝的《狄仁傑斷案傳奇》,此劇所依據的劇本正是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
從1986年開始,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和電影的不斷推出,狄仁傑的神探形象開始逐漸被觀眾接受,從九十年代末《神探狄仁傑斷案傳奇》再到梁冠華的《神探狄仁傑》系列等電視劇,從劉德華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到趙又廷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大唐一代名臣狄仁傑在廣大群眾中的形象已經在神探的路上越走越遠。
綜上,經過中國民間小說家、荷蘭偵探小說家、各種影視劇和電影的努力,一代名臣大唐宰相狄仁傑終於被活生生的從政治家變成了神探,不知狄公泉下有知是否樂意。
狄仁傑形象轉換,政治家卻變神探,中國福爾摩斯來自荷蘭
近些年的電影、電視和網路上,關於大唐名臣狄仁傑的影視作品井噴一樣出現,從梁冠華、劉德華到趙又廷,狄仁傑的形象從胖的、瘦的、帥的到雅痞的不一而足,不過他們都有同樣一個人設:神探!
話說回來,其實神探好像從來都不是用來形容我國古人尤其是名人的辭彙,這個神探名號更多的是舶來品,是從福爾摩斯那裡移植過來的。事實上在我國歷代正史中狄仁傑從來都不是以神探形象出現的,他在正史中更多的面貌是一位聰明的政治家。
那筆者就帶著大家看看,這位名垂青史的大唐政治家是怎麼一步步變成西方范兒的神探的。
一、 仕途中的偶露崢嶸
狄仁傑一生活了七十來歲,這在古代算是高壽。他真正走上政治舞台中央時已經六十歲了。從他第一次擔任宰相起一直到逝世,雖然中間也有兇險,狄仁傑一直扮演的是武則天身邊的左膀右臂角色,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在他死後,武則天發出了「朝堂空也」的悲嘆。在讓皇位回歸李唐的過程中狄仁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他力主召回李顯立為太子,挫敗了武承嗣的陰謀。此外,他極力推薦擔任宰相的張柬之正是發動神龍政變的主導人物。
狄仁傑的政治生涯雖高光時刻不長但可謂相當精彩,但對於神探的名號來說,在他最高光的這十年里,似乎他根本沒有什麼破案的時間和機會。
而在狄仁傑六十歲之前的仕途中,他的職位一直處於活躍的狀態,當過地方法曹,做過刺史等官位,其中有一個官位對他的神探之名非常重要,那就是大理寺寺丞,這個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了。
大理寺寺丞是幹嘛的呢?別看帶個丞字,其實只是個很小的官職,在六品上下,相比之下鄧超飾演的角色裴東來是大理寺少卿,馮紹峰飾演的角色尉遲真金是大理寺卿,其職位遠在大理寺寺丞之上。
大理寺不是廟,它其實類似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換句話說這個部門主要工作是審案子而不是查案子,而大理寺寺丞負責的工作則是複審。
史書記載,狄仁傑在當大理寺寺丞時一年之內判了一萬七千件案子,所有案子無一喊冤的,很多人據此認為這是他神探名號的來源之一。事實上,這中間水分大了去了。
首先說大理寺寺丞並不是只有一個,而是同時有好幾個,複審的案子是需要所有寺丞畫押的。好吧,姑且就算狄仁傑一個人說的算,一萬七千件案子一年判完,一天不休也要每天判四十多件,算他一天上班十二個小時,一個小時不吃不喝也要判四個案子。這中間別說查案子了,估計連原告被告都看不見,直接對著資料下筆寫判詞,其書寫速度也應該堪比打字員的水平才夠,可見中間的水分。
從歷史記載上看,狄仁傑應該有幾個特點,一是聰明,二是正直,三是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善於舉一反三。比如他勸諫唐高宗不要殺權善才等兩位大將時,他就直接引用西漢故事來進行反證,藉此說服了唐高宗。
因此狄仁傑所謂的一年判一萬多個案子,更多的是僅憑個人能力對案卷進行快速分析和判斷,而我國古代絕大多數案子根本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大多數難判的案子不在查證困難而在難以堅守公平二字。像《楊乃武和小白菜》一樣,案情很簡單,但公平很難。只要有一顆公正的心大多數案子其實很好判。因此
從正史記載來看,狄仁傑以他的聰明、推理和公平正直在老百姓那裡贏得了聲譽,他也被後世譽為清官。注意,不論是包拯、海瑞還是施世綸,再加上狄仁傑,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為官清正不畏強權,這樣的特點決定了民間老百姓會將他們的名字流芳百世。
二、 清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
在晚清時,社會上出現了一本未署名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中間描寫的主要是狄仁傑破案的過程。小說前半部主要是民間破案,而後半部則主要是宮闈秘案。
該書和其他公案小說如《包公案》《施公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該書的寫法和類型類似其他公案小說,不同之處在於該本書中對於公案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裝神弄鬼託夢破案等迷信描寫用的不多,案子告破更多的還是依靠狄仁傑對細節的發掘和對案情的推理,當然書中也有一些大刑伺候靠嚴刑拷打拿到證據的橋段。
《武則天四大奇案》還有一個問題,本書似乎是拼湊而成,前半部和後半部不像是同一個人所寫,後半部的作者更像是拿狄仁傑破宮闈秘案去諷刺當時的女性統治者慈禧太后。
不管怎麼說,《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問世開啟了狄仁傑形象轉換的歷程,從這個時候起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逐漸變成了青天大老爺,但距離神探還有一些距離。
三、 荷蘭人寫成的《大唐狄公案》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荷蘭流亡政府駐重慶使館一秘荷蘭人羅伯特漢斯古利克讀到了《武則天四大奇案》。這個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他的中文名字叫高羅佩,從小熱愛中文的他還是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外孫女婿。
高羅佩發現《武則天四大奇案》這書和其他神神鬼鬼的公案小說有所不同,擁有深厚中文功底的他將這本書的前半部進行了翻譯,他將譯本拿到西方出版的同時自己又寫了一本英文版的《銅鐘案》。
高羅佩的小說在中國沒有受到重視,但在西方他的小說卻廣受歡迎,在出版商的催促下高羅佩一口氣寫了二十多本以狄仁傑為主角的偵探小說,最後彙集成一部130萬字的小說《大唐狄公案》。
高羅佩筆下的狄仁傑已經和中國傳統公案小說里的狄仁傑完全不同,在高羅佩的書里,狄仁傑幾乎不會有託夢和神鬼幫助之類的外掛,也不太喜歡嚴刑拷打,他主要還是靠細緻的偵查和高超的推理破案。這其實已經是一部完全西方化的偵探小說了,於是狄仁傑這個名字在西方几乎幾乎等同於另外一個神探福爾摩斯,因此狄仁傑也被稱之為「中國福爾摩斯」。
如果說清朝《武則天四大奇案》里的狄仁傑是民間藝術創作的中國傳統青天大老爺,那麼等到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問世,狄仁傑的形象已經開始變成西方范兒的神探了。
四、 電視劇和電影的推波助瀾和固化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開始,在影視劇和網劇中出現狄仁傑形象的作品有幾十部之多,這中間也有一個規律,那就是當影視劇名字里沒有出現狄仁傑三個字時,這部劇里的狄仁傑形象大概率是一位政治家,也基本上符合正史上的形象。比如《武則天》《上官婉兒》等電視劇就是如此。
當影視作品名字中出現狄仁傑三個字時,那此作品中狄仁傑的形象大概率就是一位神探。比如《狄仁傑斷案傳奇》等。
第一部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的神探狄仁傑電視劇是山西太原電視台拍攝的《狄仁傑斷案傳奇》,此劇所依據的劇本正是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
從1986年開始,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和電影的不斷推出,狄仁傑的神探形象開始逐漸被觀眾接受,從九十年代末《神探狄仁傑斷案傳奇》再到梁冠華的《神探狄仁傑》系列等電視劇,從劉德華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到趙又廷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大唐一代名臣狄仁傑在廣大群眾中的形象已經在神探的路上越走越遠。
綜上,經過中國民間小說家、荷蘭偵探小說家、各種影視劇和電影的努力,一代名臣大唐宰相狄仁傑終於被活生生的從政治家變成了神探,不知狄公泉下有知是否樂意。